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 陈思和主编:无法命名的个人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5日 13:00 来源: 本站原创

书  名:无法命名的个人

作  者:杨庆祥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开 本:16

字  数:198千字

页  数:212

印  张:13.25

定 价:30.00元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ISBN:978-7-5378-5083-4

中图分类号:I206.7

上架类别:文学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内容分为三辑,辑一讨论文学写作与历史主体之间的互建关系,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主体在当下写作中的迁延和新变。这是本书的重点。辑二是一组作家作品评论,强调写作的现场感和当下性。辑三是关于文学史观和批评观的几篇文章和访谈。

   



作者简介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诗人,批评家。出版有思想随笔《80后,怎么办》,诗集《这些年,在人间》、《我选择哭泣和爱你》,评论集《分裂的想象》等。曾获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2011年);第十届上海文学奖(2013年);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2014年);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第二届《十月》青年作家奖(2015年);第四届冯牧文学奖(2016年)、2015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奖(2016年)等。曾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届老舍文学奖评委。

   


编辑推荐

   庆祥这些文章,已经显示出他长于建筑论析框架、文思细密周到和分析透彻的特点,而且一些观点并不展开,有意留出一点点余地;这些批评文章带着所批评的作家身上的体温和一种与上一代作家批评家有所不同的当代感来建构问题展开思考。文学在历史流变中的症候和可能不一而足,但有心的读者,读过庆祥的这本评论集,一定会心有所感而思有所悟。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目    录

辑一 / 001

死去了的小资时代

——读《〈波动〉序》兼与李陀商榷 / 003

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

——基于《天香》《古炉》《四书》的观察 / 011

“在天空中凝结成一个全体”

——《凤凰》的风景发现和历史辩证法 / 026

无法命名的“个人”

——由《隐身衣》兼及“小资产阶级”问题 / 042

从小资产阶级梦中惊醒

——张悦然《家》中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想象 / 056

分裂的想象和建构的可能

——当下中国的文化主体和文化症候 / 070

辑二 / 077

二十年中国史与徐冰的“凤凰” / 079

男人们,请不要再打扰女人

——细读蒋一谈的《栖》 / 085

出梁庄,见中国

——读《出梁庄记》 / 096

从成长中解放

——《80后短篇小说选》 序 / 104

日常书写的直接性

——关于马小淘考 / 109

抵抗的“假面”

——关于“韩寒”的一些思考 / 115

小说即“往生”

——读蔡东 / 125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 / 133

在自然和肉身之间

——关于李少君的诗歌 / 139

回到现场的精神角力 / 148

辑三 / 153

杨庆祥:80后是失败的一代吗?

——答《南方都市报》 / 155

“中国当下是最有可能出伟大作品的时代” / 165

文学生态与“深圳书写”

——杨庆祥香港专访 / 181

后记 / 194

   



精彩书摘

无法命名的“个人”

——由《隐身衣》兼及“小资产阶级”问题

我们时代的神秘性和准则,不是自我的解放和发展。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它所要求的,它将为自己创造的,是——恐怖!

(托马斯·曼: 《魔山》)

长篇《春尽江南》出版之后,格非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隐身衣》。这两部小说分享了一些共同的主题:失败的主人公,企图抗拒失败的努力,个人在这种失败中试图保持内在精神生活的尊严。这两部小说所透露出的一个总体信息是,格非试图把当下生活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问题化。这既可以视作格非作为一个已经被经典化了的先锋作家的一种自我写作的调整,也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视作中国当代现实对中国当代写作所提出的要求。中国当代现实是什么?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而对于写作者来说,一个最感性的判断就是,中国的当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暧昧和矛盾。这些既不是简单地“重新回到19世纪”所能够解决,也无法仅仅通过幻想的美学形式予以舒解。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更像一个巨大的问题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大问题套小问题,小问题生成更复杂的大问题,彼此环环相扣。真正有效的写作——相对于大部分无效的写作而言——应该以适当的形式进入这个问题系统,不是穷尽而是呈现某一个小问  题,甚至是一个小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写作——具体来说是21世纪的写作——实际上在两个互相关联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它要求作家不仅仅关心写作的内部问题,而是要把这种内部问题置于总体视野中来进行具体化,作家在这个历史时刻更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作家;第二,它要求批评家成为一个提问者,他要根据历史的要求对写作进行更严格的提问,而进行提问的前提是,批评家必须是一个卓越的观察者和预言者,他对社会的总体判断即使不高于作家,也应该与作家保持同步。总之,我以为当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面临一个临界点,跨过去,写作就会超越“作品”的层面而上升到真正的文学高度;跨不过去,则我们都只能做一个一流时代的三流文人。

我把格非的《隐身衣》和《春尽江南》视作这一“跨越”努力的尝试之一,很显然,我接下来的读解是从批评的角度对这一努力的自觉呼应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