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 陈思和主编《无后》: 新世纪文学中的一个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5日 13:00 来源: 本站原创

书名:无后

作  者:李一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开 本:16

字  数:232千字

页  数:248

印  张:15.5

定 价:36.00元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ISBN:978-7-5378-5039-1

中图分类号:I206.7

上架类别:文学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读中,发现“无后”的意象,进而讨论新世纪中青春文学的精神处境和现实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无后”与青春的理论提出;“无后”意象背后的精神解读;青春文学在新世纪的写作研究。

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婴儿,它常常是以残缺、病态的面貌出现,并作为小说历史书写的情节性结尾,这个婴儿同时存在于此时的一些重要作品中,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创作的一种共同语境,围绕这样一个具体的文学想象,作者将其描述为“无后”的文学现象。在她的理解中,“无后”是对我们现代文学中“青春象征”的世纪性回应,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一次集体告别,同时它是此时沟通不同代际作家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无后”之后,20世纪80年代所形成的集体性视角与情结被打破,它是一代作家创作中的某一个共同点,也将成为文学史中又一个三十年的点。至此,文学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为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文学的兴趣和主潮行将落幕。

   



作者简介

李一,女,1984年生,山西宁武人。2012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图书推荐

李一想要叙述的这一历史无疑是“宏大”的,但如何处理是困难的。她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将论述集中在人物关系的转化方面,由此透视历史的沉浮。

——王尧(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目    录

辑一 / 001

中国现代文学书写中的青春象征 / 004

新世纪文学中“无后”现象的来源 / 026

“无后”现象的历史语境 / 041

辑二 / 049

论贾平凹笔下的“无后”意象 / 052

“无后”作为一种视角对余华《兄弟》的解读 / 062

论“无后”意象在莫言创作中的出现 / 074

阎连科创作对于“无后”语境的某种回应 / 086

婴儿的隐喻和无父的预设 / 098

辑三 / 111

两种“青春”书写

——以《上海宝贝》和《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为例 / 115

困扰于身份:

郭敬明《小时代》三部曲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处境 / 134

张怡微论 / 144

笛安论 / 152

不彻底的写作

——评《南方有令秧》 / 161

中国的贝阿特丽切

——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个“姐姐”形象研究 / 175

附录:迟子建研究三篇 / 191

尖锐的性别对抗和深沉的人生悲凉

——浅析迟子建的《逝川》 / 193

由“灯”开启的隐喻世界

——解读《花牤子的春天》 / 201

从“原点”虚构来考量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 / 212

后记 / 225

   



精彩书摘

“无后”这个现象,是我在追踪研究1990年代以来文学时,针对作品中集中涌现的某种相似性情节设定逐渐概括出来的一个带有比拟性质的后发的描述概念。长久地跟踪式阅读使我发现,在一些1980年代文坛中成长起来的作家笔下,这一时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某种相似性的书写:这类小说中通过各类“父子”血缘、家族伦理故事框架,想象着一种不同于20世纪上半期“青春象征”中二元对立的新的“断裂”式情节虚构。

到底是谁的“无后”?“无后”面对的是未来的问题,它有具体的实指,更有精神方面的虚指。作为实指即生命没有后代,仅此而已,只不过是一个事实。虚指则包括实指带来的一系列个人精神问题,以及由此可以升华、象征的文化传承的担忧。在讨论“未来”的焦虑时,“无后”势必还意味着某种潜在的对于“过去”的思索。在“未来”与“过去”的两重意义上,“无后”的精神虚指才具有了存在的合理语境。

如何理解和评价“无后”文学现象?从这一现象生成的语境来看,“无后”首先是一种审视历史的兴趣,它所涉及的所有小说都建立在某种关于历史的叙述之上。小说通过个人化的线索展开对历史的梳理,进而呈现出有关文化的、民间的关于现代性追求的反思。在这种新历史语境中,“无后”对历史的世纪性反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对1980年代中期寻根思潮的一次情感回应,也是对1990年代写作中的民间倾向和民间理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