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版书中的党史故事 | 牺盟会与山西新军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10:22 来源: 本站原创

1935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在华北,把阎锡山作为联合抗日的主要争取对象之一,并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对其开展统战工作。

1936年10月,中共北方局派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等组成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赴晋,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11月,薄一波等接手牺牲救国同盟会的领导工作。从此,牺盟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团体。图为1937年6月4日,牺盟总会工作人员在太原晋祠聚会时的合影。

随着日本侵略者对华北的步步进逼,蒋介石的排斥异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经过权衡利弊,阎锡山最终不得不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邀请大革命时期即很著名的山西籍共产党员薄一波以抗日救亡活动家的身份,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希望能借助共产党的进步措施,为自己扩充实力,以“自存自固”,渡过难关。对此,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立即指示由党刚刚营救出狱的薄一波和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以及廖鲁言、牛荫冠、刘有光、谷景生等人,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薄一波任书记,专做争取阎锡山及其上层军政人员的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山西公开工委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接办和改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经阎锡山同意,中共山西公开工委成立了新的牺盟会领导机构,新领导成员7名常委中有6人为中共秘密党员;各委员会及各中心区的负责人、各县牺盟会特派员的绝大多数也是中共秘密党员。改组后的牺盟会,虽然会长仍为阎锡山,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薄一波。这样,以山西官办团体身份登上抗日舞台的牺盟会,成为共产党实际领导的、与阎锡山合作的抗日救亡组织。

1940年,牺盟会停止工作,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共山西公开工委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创建了一支完全有别于阎锡山旧军队的山西新军。1937年8月1日,由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团中的300名骨干学员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即新军正式宣告成立,薄一波任政委。随后一个月时间里,决死队很快发展为4个总队(团)。到1938年初,决死队由4个总队扩充为4个纵队(旅),各纵队政治委员分别由共产党员薄一波、张文昂、戎子和、雷任民担任。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动总会也创建了抗日武装,与决死队统称为“山西新军”。

1937年5月1日,牺盟会在太原中山公园文瀛湖畔举行盛大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大会。

新军虽名义上属于国民党第二战区编制,一些旅团中的军事长官也是旧军官,但领导权却在共产党的实际掌握中,新军成为在华北战场上和八路军并肩战斗的一支抗日武装。

由于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党在山西开展了大量工作,从而为八路军总部和三个主力师得以顺利进入山西,很快配置和展开于山西各战略要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937年底,山西全省7个行政区中有5个完全由共产党掌握;全省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由实际身份为共产党员的牺盟会员或新军干部担任。新军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迅猛发展,至1939年夏,已有4个决死纵队、1个工卫旅、1个暂编师、3个政治保卫旅,共辖50个团,约7万人,实际兵力和武器装备都超过了阎锡山的旧晋绥军,加上地方武装,达到近10万人。

“十二月事变”后,新军各部队经过政治大整军,分别加入八路军第129师、120师和115师战斗序列。为了有利于继续把阎锡山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之中,新军的番号仍然保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以薄一波、程子华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组织形式,与阎锡山成功地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华北抗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当年即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扬。1943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听取薄一波的工作汇报后说:“你们以少数人团结了多数人,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本文摘自《红色三晋——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