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版书中的党史故事 |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10:45 来源: 本站原创

中国共产党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不了解到开始认识、开始了解并最终认识、了解的过程。在党的一大宣言中,对其他政党采取了对立和排斥的态度,对现有其他政党只强调“应采取独立和攻击政策”,规定“不同其他党派产生任何联系”。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没有意识到,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单靠无产阶级独立作战是艰苦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成功的。必须要实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合,建立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中国革命的完全成功。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暂时合作,甚至结成同盟,但不要与之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也绝对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这一文件为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针。

中共三大会址

共产国际二大后,担任大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秘书、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荷兰人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来到中国。中共一大以后,马林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加深对国民党的了解,他于1921年12月23日到桂林会见了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三次交谈,讨论了苏联与孙中山的合作以及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经过长谈,他认为国民党的性质是民族主义的,国民党的党纲“使得社会主义者入党成为可能”。随后,马林到达广州,考察了当时如火如荼的省港海员大罢工,因国民党支持罢工并与罢工海员保持密切的联系,而对国民党产生了好感。他认为国民党与工人阶级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必须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

1922年初,马林到上海,向陈独秀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应摒弃排斥国民党的态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共青团团员加入国民党,到国民党中进行革命活动,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同年4月6日,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写信给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说,联合国民党的问题,“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决议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

1922年4月,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张国焘、瞿秋白等人回国。他们向中共中央和党员传达了大会的精神,明确了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只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了直接影响。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立民主政治为止。”并指出,现存中国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抛弃了过去排斥其他民主革命党派的态度,转而采取联合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力量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

同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大在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通过了一项《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议决案指出,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暂时联合各民主派才能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之压迫”。但此时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建立党外的联合战线,即“党外合作”,遭到孙中山的拒绝。孙中山明确表示“只须中共及青年团分子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而不承认党外合作”。因此在中共二大召开后不久,8月下旬,当马林再次来华到达上海后,中共中央召开了西湖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另外,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张太雷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经过争论,最后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且由于这个民族革命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但是,“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这个决议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行。但是,它过分肯定了国民党的作用,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马林还曾提出“一切工作到国民党去”的右倾口号。这种估计对中共中央领导人,特别是对陈独秀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3年的“二七惨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它使党进一步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必须“把工人阶级组成一个极大极强的团体,再联合农民商界学界,同心协力”,才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此后,中共加快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步伐。

为了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向警予等30余人,代表党员400余人,马林也出席了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议决定中共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强调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大会发表了宣言,修订了党纲党章,通过了关于劳工运动、农民问题、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案。会议改选了中央委员会,新选出中央委员9人,候补中央委员5人,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等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从而促进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为迎接革命的大发展准备了重要的条件。但是,这次大会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以及革命军队问题,没有提出或没有做出明确的决定。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图史》,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