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城池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5日 12:31 来源: 本站原创

 民居城池 封面.jpg

书名  民居城池

 

宣传语

·翔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

·海量实景图、平面图、剖面图

·全面分析山西民居城池的形态风格、构成要素、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特征

 

书  号   ISBN 978-7-5457-1449-4

作  者   王金平  朱向东 

定  价   128元

开  本   16开

字  数   250千字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  次  2019年7月 第一版

 

内容介绍

自古以来,衣、食、住、行就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系统。而其中的“住”,对咱中国人来说格外重要。时至今日,居者有其屋,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

民居作为“住”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一切建筑形制,诸如宫殿、佛寺、道观、衙署、书院、宗祠等,无不脱胎于民居。

民居的聚集又产生了聚落,从而形成城池。城池是部落斗争的产物,具有行政、教育、祭祀、军事、宗教、生活、生产等诸多功能。

民居和城池的形态和风格,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还受当地社会人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民居城池,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的一扇窗口。

山西境内保存的民居城池质量上乘、类型多样、价值独特,从其产生、发展到其演变,建立了一条较为完备的发展序列,反映着华夏文明中民居城池理念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截至今日,山西已经拥有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45处“中国传统村落”,15处“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5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18处“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大量实景图、平面图、剖面图,详尽地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城池的形态与风格,全面分析了它们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特征,并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民居城池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王金平,山西孝义人。1988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所学专业为建筑学,1997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2005年聘任为教授,现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历任第三届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四部(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原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城乡聚落和建筑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展工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完成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任务一百余项。获得各种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著有《山右匠作辑录》《良户古村》等专著。

朱向东,山西太原人。1981 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土木系,所学专业为工民建,1997 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原副院长、工程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山西省城镇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山西省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古建筑保护专家组专家,太原市规划委员会规划咨询专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获得各种奖励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著有《宋金山西民间祭祀建筑》《晋商民居》等专著。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 论 / 001

  一 自然环境述略 / 002

  二 人文环境述略 / 013

  三 山西民居地域分区 / 025

第二章 城乡聚落 / 031

  一 古代都邑 / 032

  二 城镇聚落 / 049

  三 乡村聚落 / 100

四 聚落居住模式 / 120

第三章 晋南民居 / 129

  一 晋南地区概况 / 130

  二 晋南民居的特征 / 137

  三 晋南民居实例 / 147

第四章 晋北民居 / 161

  一 晋北地区概况 / 162

  二 晋北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 171

  三 晋北民居实例 / 188

第五章 晋中民居 / 201

  一 晋中地区概况 / 202

  二 晋中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 210

  三 晋中民居实例 / 236

第六章 晋西民居 / 267

  一 住屋的形式及其演变 / 268

  二 院的构成和类型 / 278

  三 晋西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 288

第七章 晋东南民居 / 307

  一 晋东南地区概况 / 308

二 晋东南民居的类型与布局 / 314

  三 晋东南民居实例 / 332

第八章 山西民居的营造技艺 / 351

  一 山西民居的技术经验 / 352

  二 山西民居的装饰及其象征性表达 / 364

  三 山西民居的细部构造 / 378

主要参考文献 / 391

后记 / 393